因害怕打疫苗哭闹不止,父亲竟将女儿摔出一米远,失控的父母有多可怕?![]() 小女孩正在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写作业,突然妈妈就开始暴打女孩,在过程中女孩不哭不闹仿佛挨打的不是自己一样,但她的懂事并没有什么用。 父母的肆意发火,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塌地陷的感觉,父母带着情绪的那张脸,是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。 ![]()
我知道打人犯法,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——打是爱。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,发脾气,打骂孩子,这不是教育,这是父母在发泄情绪,更是对孩子的一种驯服手段。 不但没有教育效果,还会破坏亲子关系,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 为人父母,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才能更好地对孩子的成长负责。 就像一位老师说的: “教育孩子,无非是好好和他说话,不着急不发火,做到这一点,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。” ![]() 当我们在面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,如果带着一份自我觉察的意识来处理亲子关系,那么关系的改变真的就可能发生在“一念之间”。 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五个问题,来观察自己,看看这份脾气的背后到底是什么: ● 发生了什么事?(对引发情绪的情境做客观的事实描述) ● 这件事引发了我哪些情绪感受?(用情绪形容词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) ● 最强烈的情绪感受是哪一个?(辨识出强度最大的情绪感受) ● 最强的这份情绪感受是怎么来的?(找出引发情绪感受的可能原因) ● 这份情绪感受要提醒我什么?(把力气用在真正关键的地方) 如此自我对话的过程,就是在进行“内观”——反观自身,思考自己情绪的来源。若继续往内探究,还会发现每一份情绪都与原生家庭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。 进而,我们就可以理解情绪的意义与功能,确认是否把力气用在了对的地方。 关键是,我们要不加批判地允许情绪发生。觉察与反思,是为了改变那些惯性的行为模式,当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境时,用更有效的方式应对。 但在这之前,还有一项重要的功夫,便是“允许”——允许自己可以情绪失控,允许自己可以无能为力,或者说,允许自己就是搞砸了。 允许并不表示我们认同这么做是对的,而是说,既然情绪反应已经无可避免地发生了,自责也没有用,那么就坦承它的存在,不加批评。 同时,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,自己正在一次又一次的情绪经验中,透过觉察与反思, 增加情绪调控的能力,避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再次陷入无助和抓狂。 因此,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失控,都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。因为,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感受——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,总是在提醒我们一些事情。当我们看见了、听懂了,我们也就成长了——这就是“一念之间”的力量。 天下没有完美的小孩,也没有完美的父母。 养育孩子,也是一场自我成长和修炼的旅程。 当我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,孩子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。 当我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,孩子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。 1 ![]() ![]() 课程咨询顾问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(扫码添加你的专属咨询顾问) 如果您目前有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扰 ![]() ![]() (扫码即可添加微信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