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了?渴望爱与被爱,这是人的基本需求,但越来越多人选择“单身快乐”,亲密关系好像变得让人避之不及。 七夕将近,今天让我们来谈谈我们为什么不再期盼爱情了?该如何重获对亲密关系的信心? 当新一代的人们遇到新一代的爱情, 有人恐惧亲密关系,害怕暴露最真实的自己; 有人永远在等待“完美爱情”,等那个“对的人”; 到底为什么今天爱情变难了? 01 与个人的依恋模式有关 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,来自人类的依恋本能,而那些害怕亲密关系的人,很可能与依恋模式有关。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·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,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依恋模式。 其研究的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,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,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: 回避型: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;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。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,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,我会感到不自在。在人群中约占20%。 安全型: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,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。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,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。在人群中约占60%。 焦虑—矛盾型: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。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。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,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。在人群中约占20%。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、回避型和焦虑—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。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: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。 而那些渴望亲密关系,又惧怕亲密关系的人,很有可能是那种焦虑型依恋模式,即他们小时候看见妈妈离开时,会一直哭闹,但是当妈妈回来后,会特别愤怒,好久才能平静;他们渴望妈妈关心自己,又担心妈妈再次离开。 当他们带着这种依恋模式走进亲密关系时,也是如此,一方面渴望和对方亲近,另一方面又害怕对方离开,经常用生气、讨厌对方的方式来确定对方是否在意自己。 其实,他们是把小时候和妈妈习惯的相处模式放到了和伴侣相处中,这是习惯的力量所致。 02 害怕到受伤 “在这个以渣为荣的时代,没人配得上我的深情。”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,很有感触,也适合这个话题。 那些害怕走进亲密关系的人,很可能是以前受过伤,害怕再次受伤,所以即便内心渴望爱情,也不敢贸然进入。在他们看来,只要自己不开始,就不会再次受伤。 其实,他们在把曾经的伤夸大化,认为自己无法承受,进而不断告诉自己,那种伤害(主要是被抛弃的感觉)很可怕。
另外,曾经的伤也可能不是他们自己经历的,而是身边的亲人,尤其是父母。 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,长大后更加容易害怕受伤,因为他们亲历过那种糟糕的婚姻给自己带来的伤害,他们当然不想再次经历。 这也解释了,为什么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,很容易不相信爱情。 03 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 在《亲密关系》的书中写到,每一段的感情大多数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:月晕现象、幻灭、内省和启示。 也就是说每一段感情,从初识的甜蜜,看对方怎么样都是完美的。
一旦过了甜蜜的绚丽期,就会进入了幻灭期,而之所以称为幻灭期,就是因为两个人开始暴露出彼此的缺点,进而引发各种矛盾或冲突。 这也解释了,为什么爱情需要磨合期。 那些害怕进入亲密关系的人,很可能是在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后,伴侣不喜欢自己,因为缺点让他们感觉“自己不够好,不值得被爱”。 其实,他们在把自己和对方理想化,希望各自成为完美的人,进而拥有完美的婚姻。 理想的亲密关系, 就是有修复力的亲密关系 所有的担心和害怕,其实都是自己可以修行的方向。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,就应该学会如何提升修复自我的能力。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和妻子,婚姻持续了40多年,直到其中一方去世。 这些年里,他们很恩爱,妻子也一直在扶持他的事业。但谈到这段婚姻时,米纽庆说:“我起码有200次想要离婚,有50次想要捏死对方。” 有人问他: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理想的家庭? 米纽庆说:“从来没有没有真正理想的家庭。所谓理想的家庭,就是有修复能力的家庭。” 每个亲密关系有问题的人,一定都是与父母“有未完成的事项”。每次对对方有要求、埋怨的时候,你也许还是会发泄出来,但是心里清楚明白,他只是在提醒你内在没有修好的那个部分,就像照镜子一样。 在海恩幸福三阶力的课程里,理论讲解、个案疗愈、幸福训练等各种方式可以快速地提升你的修复能力。 像有位学员在课后分享的,之前自己最害怕老公的冷暴力,一有争执就冷漠以对。但学习完相关的课程后,她看到了老公的这种行为映照到她内在那个害怕被遗弃,害怕去感受孤独的小女孩。 所以,每次有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,也许是当时,也许是事后,她都会看到自己内在那个在黑暗中哭泣的小女孩,会把注意力回收到自己心里,在那里安慰她,陪伴她。 (想要了解更多课程详情,咨询最下方顾问) 亲密关系是人间最大的幻相,表面上夫妻、伴侣生死与共,执子之手、与子终老,但实际上,我们都还是孤独的个体,没有人可以和你完全的融合,满足你内在的所有需求。 与其去要求对方来迎合你或是为你改变,倒不如看进自己内心深处,找到那个童年受创的小孩,跟他好好对话、相处。 所以,最佳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:做你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,去照顾、安慰你的内在小孩,来修复、修行自己。 理想的亲密关系,就是有修复力的亲密关系。 |